新聞來源: TechOrange 科技報橘
文章來源:創業家,你們時間不夠用嗎?記住這 12 個提高工作效率的祕訣
創業家為了讓創意成功在現實中站穩腳步,常常不眠不休地在工作,也時常必須犧牲掉私人生活的時間,但有時候,工作依舊還沒辦法全部完成。
該怎麼辦呢?
大家都希望在工作時,能擁有高生產力、高效率,但卻不是人人都能做到。以下整理出十二位執行長、企業家和新創公司專家的私人工作竅門,看看他們是如何調適適當的工作節奏,又能創造突飛猛進的工作成效吧!
1. Asana 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 Dustin Moskovitz:「實行『週三無會議日』。」
每個人每週至少都會有一天完全不用開會,很少例外。「無會議日」對經理或員工來說都十分珍貴,因為這樣就能夠有一段連續不中斷的時間,可以專心完成專案工作。我個人都是趁每週的那一天來寫 code。
2. Pugmarks.me 共同創辦人 Bharath Kumar:「週日晚上熬夜工作。」
在週日晚上趁家人都睡著後,就能在寧靜且不受打擾的情況下專心工作三、四小時。此外,假如在週日晚上就把工作都完成了,週一就會變得超棒的,你在看見同事時會充滿自信,還可以著手安排接下來一週的行程。
3. 企業家兼科技顧問 Matt DeCelles :「列出首要任務。」
DeCelles 使用 Trello 來整理出公司內所有的工作,藉此了解公司整體情況以及便於指派工作。
當你在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情時,你會更有生產力。假如有些事情你真的不在行,不妨參考 Fiverr.com,你通常能夠花低於五美元的時薪找到人才幫你完成那些事。
4. 軟體開發專家 Paul A. Klipp:「要先放空腦袋。」
Klipp 會先將腦袋放空,然後慢慢思考所有今天要完成的工作,接下來就使用 mindmeister.com 來畫 mind map。假如接下來出現計畫以外的新工作,就分成三類:
1. 現在做的(例如:打電話):馬上去做。
2. 晚點做的(例如:給收據):放入「今日計畫」或「本週計畫」。
3. 不急著做的:留到下次規劃一週計畫時安排。
五、大學教授兼多間新創公司的創辦人 Bryan Guido Hassin:「設定『飛航模式』。」
在每週的開始,我會根據行程訂出某天一整天(或分成兩個半天)為「飛航模式」。我會模擬搭飛機時的情況:不在辦公室工作、關閉手機通話與上網功能、筆電也不要連上網路。每週這段架空的時間是我生產力最高的時候。
六、Hidden Reflex 創辦人 Alok Bhardwaj:「先把最不想做的事情解決掉。」
Bhardwai 提供他完成工作的六個撇步:
1. 每天早上就先花兩到三小時處理最不想做的工作,然後再做別的事。
2. 不要在工作時間閱讀新聞或是其它東西。
3. 工作場所只用來工作。
4. 每天列出三到五項「非完成不可」的工作。
5. 不要妄想自己完成一堆事情,要懂得分配工作給別人做,眼光記得放遠。
6. 每天運動與冥想
七、企業家 Gokil Nath Sridhar:「不要浪費坐在辦公桌前的時間。」
Sridhar 分享了減少的外在干擾三個訣竅:
1. 在通勤時查看 email。
2. 不要在工作時登入 Facebook 或 Skype。
3. 使用 Pocket 等「稍後再讀」的工具,避免浪費工作時間瀏覽有趣的網站。
8. GuessMate.me 的「雪怪首長」Roman Grigorjev:「戒掉一半的臉書。」
社群網站是生產力的主要殺手。只要點入臉書的設定頁面,就可以把所有的「好友」設為「點頭之交」。如此一來,你就只會看到朋友的重要訊息,而不會浪費一堆時間看到別人吃了什麼、去了哪裡。
9. Lolabox 共同創辦人 Christian Sutardi:「實行『兩分鐘定律』。」
我已經實行「兩分鐘定律」兩個月了,它的概念非常簡單:每當出現一個新工作,就評估「我能不能在兩分鐘內完成這件事」。假如可以,就立刻去做。這項定律大幅提升了我的生產力,而且不用額外去學什麼很複雜的東西,開始做就對了。
10. 銷售訓練師 Jason Kanigan:「發現自己的黃金時段。」
發現自己的黃金時段在何時,並且盡可能不在這段時間受到打擾,專心完成手邊最困難的工作。
11. 心理治療師兼 NLP 訓練師 Ivan Staroversky:「聽從身體的次晝夜節律(Ultradian rhythms)。」
大約每 90 到 120 分鐘,身體或大腦就會釋放需要休息的訊號,要是忽略這些訊號,就會容易感到疲憊、壓力,長期下來可能還會導致身心疾病。遵從這些節律休息,就能獲得更佳的生產力。
12. Staff.com 創辦人 Rob Rawson:「善用 Gmail 的 Auto Advance 功能。」
我最喜歡的 Gmail 功能就是 「Auto Advance」,也就是在處理完一封信後,會自動開啟下一封信的功能。這讓我更方便處理 email,也對我的「收件匣零郵件」的計畫很有幫助。
(資料、圖片來源:Business Insider)
留言列表